• <label id="64k08"><label id="64k08"></label></label>
    可調式重心式伸縮式皮帶輸送機制造商
    Manufacturer of adjustable gravity telescopic belt conveyor
    創優質品牌 樹企業形象

    消失的農具,在他手中又“活”了過來

    發布日期:2020-07-03 10:20:01   瀏覽量 :279
    發布日期:2020-07-03 10:20:01  
    279

      墻上掛滿了馮強仁所用的刨、鋸等工具。

      馮強仁精心制作的轆轤和水桶。

      馮強仁對傳統手工藝有著深刻的感情。

      按1:10比例復原的紡車。

      在咸陽市秦都區兩寺渡村內,有一位老木匠馮強仁,他雖已是81歲高齡,卻能將過去所用的架子車、紡車、犁、耙、石碾子、篩子等農耕用具,制作成一件件精美的手工藝品。不少已經消失的農具,在馮強仁手中又“活”了過來。2018年,馮強仁在家中開設“農耕文化展覽館”,再現微縮版的農耕史,留住農耕文化記憶。

      再現微縮版農耕史

      6月18日,記者來到兩寺渡村,提起馮強仁,村里人都夸他是個手藝出眾的“能人”。馮強仁所制作的每一件微縮版農具里,都飽含著他對傳統手工藝的熱愛及工匠精神的傳承,從中也能看出中國農耕文化的發展與傳承之路。

      馮強仁的“農耕文化展覽館”就坐落在自家老屋的二層,共有兩個展室。第一展室陳列著各種舊農具和一些老物件,大至鋤頭、磚斗、耙子、鐵鍋等,小至算盤、銅錢、瓷碗……儼然就是一個小型博物館。“不能小瞧了這些過去的生活、生產用品,它們都曾是農民祖祖輩輩生存下去不可或缺的工具,每一件都記錄了農村、農民生活的痕跡,也寄托了幾代人的感情。”馮強仁說。

      旁邊的第二展室是馮強仁傾注心血最多的地方。墻上掛滿了老人所用的各種尺寸的刨、鋸、鑿子等工具,桌子上則是各式各樣的微縮農具,小巧精致,讓人愛不釋手。“這是硬轱轆馬車,那是過去的紡車,這個是運糧食的獨輪車,這兒還有碾子、磨子、犁、耙、木锨,還有過去收小麥的釤麥桿子,那邊是擔水的扁擔和木桶。”馮強仁說起一件件“寶貝”來如數家珍,“十畝地、八畝寬,里頭坐著女兒官;腳一踏、手一扳,噼里啪啦都動彈,說的是織布機。一根繩,撂過城;繩也轉,城也轉,指的是紡線車……除了制作農具外,我還細心地把關于各種農具的歌謠也收集起來。這樣可以讓觀眾在參觀實物的同時,對相關的民俗文化也有一定的了解。”

      一點一滴匠心獨具

      “這里所有的東西都是我這兩年做的。你看它們像工藝品吧,但是它們都能動,像紡織機能紡、碾子能轉、大車能推、耙子能耙,每一件都保持著原來的功能。”馮強仁就像一個講解員,講起來頭頭是道、激情滿滿。老人隨手拿起一架微縮版手搖紡線車對記者說:“你看,這是一架手搖紡線車,是我按照1∶10的比例制作的。真的農具可以用斧子、鑿子之類打眼、取卯,但比例縮小以后,只能用小刀、電鉆等工具精細操作,稍有不慎就會成為廢料。這架微縮版紡線車看起來很簡單,工藝卻一樣不能少,我前后花了3天時間才制作完成。”

      “這輛架子車是農村一種常用的運輸工具,從繪圖、設計比例、竹筆畫線、刨子刨平,再到手工組裝、黏合,用了5天時間才做好。”馮強仁又拿起一輛小小的農用架子車說,“這個車輪和車架組裝起來很費功夫,因為車軸和車架相連且車軸的外端在車架外,車軸的外端分別連接車輪,黏合組裝時需要精雕細琢才行,這就體現了咱們勞動人民的智慧。”

      老人看著一件件農具,不時地放下這個,拿起那個,為記者講解每一件農具的用途。“別小看了這些微縮版農具,這些都是我用鋸子、刨子、銼刀、鑿子等一點點做出來的,而且都是榫卯結構,完全不用一顆釘子。”馮強仁自豪地說。

      馮強仁老人是木工出身,14歲就開始做木工活,他做的活計常常受到街坊四鄰的夸贊。家里的家具等物件,也都是他親手打制的。因此,他對傳統手工藝有著深厚的感情。“過去,做木工活是為了維持生計,我經常在晚上點著油燈給人打箱子,就為了多賺點錢貼補家用?,F在生活好了,不用再為生計奔波,可我總覺得生活中缺了點什么——直到有了建造‘農耕文化展覽館’的想法。”馮強仁感慨地說,“因為我發現,隨著現代農業機械化的發展,年輕人逐漸忽視了傳統農耕農具,對于傳統農具知之甚少,我希望通過陳列展示,使當下的年輕人能夠了解傳統的耕作常識,了解中華傳統文化,這也是我辦‘農耕文化展覽館’的初衷。”

      從2018年起,馮強仁老人就開始為他的“農耕文化展覽館”做籌備工作,從繪圖、選料,到精心制作,老人忙得不亦樂乎。“每天聽到敲敲打打的聲音,心里就會踏實許多??粗抑姓蛊芬患嗥饋?,真是有說不出的成就感。”馮強仁由衷地說。

      讓更多的人了解農耕文化

      “沒想到現在還有人會做幾十年前的農具,而且做得惟妙惟肖。”經常有人慕名來到馮強仁家里,欣賞這位耄耋老人傾注心血制作的手工藝品。對于每一位來訪者,老人都會熱情接待,邁著已經不再輕盈的腳步,緩步走上二樓展館,詳細地介紹每一樣展品的名稱、用途、使用年代。“看到馮強仁制作的這些手工藝品,很震撼!也為他一如既往對傳統手工藝的追求和熱愛所感動。”有人在老人家中的留言本上寫下這樣的話。周邊的一些大學也積極聯系馮強仁,希望老人能夠帶著他的手工藝品,為學生們補上“農耕文化”這一課。

      “父親現在年紀大了,每天還不辭辛苦地做活計,我原本很不理解,覺得他辛苦了大半輩子,到了晚年應該好好享受生活。直到看到他重拾手藝后的精神煥發,給參觀者講解時的熱情專注,我才真正理解了父親。”馮強仁的兒子馮亞慶說,“第一展室的展品大部分都是我收藏的,也是對父親的一種支持。我現在開始學習父親的手藝,每天在樓上陪著父親一起做活,聽他講述過往的故事,做他的堅強后盾,這讓他很開心,也很欣慰。我的愿望就是將父親的手藝傳承下去,讓更多的年輕人了解傳統的農耕文化。”

      現如今,81歲的馮強仁依然精神矍鑠,他將繼續制作木制紡車、篩子等過去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的農具,不斷豐富家中的展品。同時,他還計劃設立一個“木工房”,放置一些木桶等簡易農具的半成品,并現場演示農具的制作過程,讓觀眾有更加直觀的參觀體驗。這也是他當前的愿望——活到老做到老,把傳統手藝保護傳承下去。

      記者手記

      把傳統手藝保護傳承下去

      楊小玲

      隨著當前新農村建設的加速和現代農業機械化的普及,農村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。紡車、犁、篩子、石碾子等過去必不可少的農具與如今的生活漸行漸遠,不少年輕人不了解農村,甚至連煤油燈都沒見過。

      在馮強仁的“農耕文化展覽館”里,每一件展品都會“說話”,都在講述著鄉村的歷史變遷過程、展現著農耕文化的獨特底蘊。這些展品,也是告別貧困、記住變遷的歷史見證。

      “如今住進新房子,過去村子的舊貌沒有了,腦海中曾經的農耕記憶也漸漸淡了。后代們能在這里參觀農具,了解農耕文化,真是件好事兒。”兩寺渡村村民馮選感慨地說。

      “比起單純語言上的講解,這些農村老物件能夠給孩子們留下更直觀、更深刻的印象,這些印象將慢慢組合成這一代孩子們心中的鄉村形象。”有參觀者表示。這些老物件承載著農耕生活的記憶,人們從中能體會到農耕勞動的艱辛不易,這也是今日中國新農村可以不斷走向富足的歷史源泉。

      了解過去才能憶苦思甜,飲水思源才能學會感恩,凝聚人心才能砥礪奮進。隨著“農耕文化展覽館”的建立,游子們能更好地懷念,孩子們可以更好地學習,我們就能把鄉村記憶一代代傳承下去——留住鄉愁,銘記歷史,創造未來。

    聯系電話
    公司地址
    海倫市海北鎮南二道街
    企業網址
    海倫市海北鎮樹森農具制造廠
    农村妇女性a片